隐私提示:本站使用Microsoft Clarity统计访客信息,关于我将收集你的具体何种信息及如何禁止我收集你的信息请点击这里.

  前段时间新购置了一只降噪耳机, 于是便试着在流媒体程序上开启了自动推荐功能. 持续几天的工作中有很多新的乐曲在白板前涌入了耳朵, 听到纯净的合成声诚然心底是被反复撩拨的, 表达欲也便难以消退.
  顺便最近听说了Dreamtonics公司生产的人工智能歌声合成程序在上海乐器展进行推广, 于是便申请了基础版进行尝试. 另外有注意到Apple公司提供的GarageBand程序包含了非常多有趣的循环和音效, 其在自己编写的机械化配乐面前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AI技术让虚拟歌姬不需要调教都能比自己大费周折设置参数得到的效果好, 同时工业化的创作方法已经远超1960年的音乐科班教材, 感到欣慰是必然的.
  昨晚下决心要为Opus.1作第二曲(OP.1.1是“未命名的nōs”, 之前没补充的: “nōs”是取拉丁语中“我们”的复数第一人称中性主格)来以此发泄一下积蓄的表达欲, 或许是因为太久疏于与人类交互, 虽然内心被冲动浸没, 却找不到什么真的想要写出来的东西. 或者说其实想到了许多为之心房颤动的情愫, 但都很快就在自我世界中得到满足, 进而失去了写下来欲望.
  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创意工作者口中所谓的灵感枯竭, 不过这种感觉确实很像烈阳下干裂的河床. 一直以来都喜欢严格程序化规范的事物, 祈祷机械决定论会在形而上胜利. 但就像是人脑本身的结构物理上限制了丰富的情感表达与严格的思维规范进行结合.
  写这篇博客其实就是为了复习一下这种朴素的对话式表达, 和假想的不存在的读者进行的一个交互. 同时也立一个Flag监督自己不要沉迷在工作中搁置了所有的爱好, 这种不健康的生活会使人的独立性迷失的, 甚至以影响思辨能力的方式去反噬提供成瘾性的科研工作本身. 或许趁这个周末思考作词的主题以及确定作曲的技术细节是个好的开始, 还得翻译并检查一下新请来的歌姬的版权许可.
  坦白讲OP.0和OP.1.1都是很拙劣的作品, 其实自己是绝不会加入歌单中反复聆听的. 其实拙劣的创意作品就像拙劣的理论工作一样, 都是对现有知识的分析性演进. 确实理解到认识水平的提高不会是分析性的, 没有综合新概念去联结的批判不过就是遍历法罢了.

  

UMRAY